欢迎光临东方市中国灵车网
详情描述
全球蚱蜢种类大盘点:这些形态各异的小生物你认识几种?

直翅目下的蝗总科蚱总科。严格来说,中文里常说的“蚱蜢”通常指体型中等、触角较短的蝗总科成员,而“蚂蚱”有时也混用,或指体型更小的蚱总科成员。

要“盘点”所有种类几乎不可能(全球蝗总科超过12000种,蚱总科超过10000种!),但我们可以按主要类群和显著特征来认识一些形态各异、有代表性的“蚱蜢”:

一、 蝗总科 - 我们最熟悉的“蚱蜢/蝗虫”主体

剑角蝗科:

  • 特征: 头部通常呈圆锥形(尖头),触角剑状(基部粗,向端部渐细)。后足腿节发达,善跳。
  • 代表种类:
    • 东亚飞蝗: 最著名的种类之一!体色多变(绿、黄褐、黑褐等),群居型可形成遮天蔽日的蝗灾。体型较大,后翅常有明显暗色斑纹。分布广泛,是农业头号害虫之一。
    • 中华剑角蝗: 常见的中小型蝗虫。绿色或黄褐色,头部尖长,触角剑状明显。常在草丛、农田活动。
    • 短额负蝗: 体型中等偏小,头部尖长,像锥子一样向前突出超过前胸背板前缘(“负”蝗即由此得名)。绿色或枯草色,是常见的农田、草地害虫。

斑腿蝗科: (这是最大的蝗虫科,种类极其繁多)

  • 特征: 后足腿节外侧常有明显的深色斑纹或条纹(“斑腿”由此得名)。触角丝状或棒状。形态变化极大。
  • 代表种类:
    • 棉蝗: 体型巨大!绿色或黄绿色,触角丝状细长,后翅基部玫瑰红色,飞行时非常醒目。取食多种植物叶片。
    • 黄脊阮蝗: 体型粗壮,体色黄褐或暗褐,沿背中线有一条明显的淡黄色纵带(“黄脊”)。是重要的草原害虫。
    • 日本黄脊蝗: 与黄脊阮蝗类似,但体型稍小,黄脊更宽更明显。
    • 疣蝗: 体型中等,体表粗糙,布满颗粒状突起(“疣”)。体色灰褐,与环境色接近,有很好的保护色。
    • 花胫绿纹蝗: 小型蝗虫,绿色为主,后足胫节常呈鲜艳的蓝色、红色或黄色,非常漂亮。
    • 澳洲蝗: 澳洲特有的大型蝗虫,体色多样,常有金属光泽(绿、蓝、金等),非常艳丽。

网翅蝗科:

  • 特征: 前翅通常较短,网状脉纹明显(尤其在基部),常不能完全覆盖腹部。后足腿节粗壮。
  • 代表种类:
    • 亚洲小车蝗: 中小型蝗虫,体色黄褐或灰褐,常有“X”形淡色纹在前胸背板上。前翅短,常有暗斑。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优势种和重要害虫。
    • 毛足棒角蝗: 体型较小,触角棒状(端部膨大)。后足胫节密布长毛。常在沙地或干燥地区活动。

癞蝗科:

  • 特征: 体型通常粗壮、笨拙,体表极度粗糙,布满颗粒、瘤突或短刺,看起来像披了铠甲。飞行能力弱。多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 代表种类:
    • 笨蝗: 体型大而粗笨,灰褐色,全身布满大小不一的瘤突,像一块活动的石头。行动迟缓。
    • 裴氏短鼻蝗: 体型中等,体表密布颗粒,前胸背板有显著的隆起和凹陷,形态奇特。

锥头蝗科:

  • 特征: 头部圆锥形,向下倾斜(颜面与头顶形成锐角)。触角丝状或剑状。
  • 代表种类:
    • 负蝗属: (有时也归入剑角蝗科) 如前文提到的短额负蝗,头部锥状前伸显著。

斑翅蝗科:

  • 特征: 前翅常有明显的暗色斑点或斑块(“斑翅”)。后足腿节常有暗色横斑。
  • 代表种类:
    • 意大利蝗: 中型蝗虫,体色多变,前翅常有大量黑褐色斑点,后翅基部无色或淡黄色。是地中海地区和欧亚大陆的重要农业害虫。
    • 黑条小车蝗: 前翅有明显的黑色纵条纹。

沙漠蝗科:

  • 特征: 包含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蝗虫——沙漠蝗。体型中等,群居型与非群居型形态和颜色差异巨大(非群居型绿色或浅褐色,群居型黄色或粉红色带黑斑)。适应极端干旱环境,迁徙能力极强。
  • 代表种类:
    • 沙漠蝗: 臭名昭著的“蝗灾之王”。其群居型形成的庞大蝗群可飞行数千公里,所到之处农作物被啃食殆尽,对粮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主要分布在非洲、中东、西南亚。
二、 蚱总科 - 体型更小、更“矮胖”的“蚂蚱”

蚱科:

  • 特征: 体型通常较小、粗短,呈菱形或卵圆形。前胸背板极度发达,向后延伸覆盖大部分甚至整个腹部,有时形成奇特的角状、叶状或瘤状突起。触角很短。飞行能力弱或不善飞。
  • 代表种类:
    • 日本蚱: 常见的小型蚱蜢。体色暗褐或灰黑,前胸背板向后延伸呈屋脊状,覆盖整个腹部。常在低矮草丛或地面活动。
    • 瘤蚱: 前胸背板上有显著的瘤状突起。
    • 菱蝗: 身体呈标准的菱形,前胸背板侧叶向两侧扩展。
    • 叶背蚱: 前胸背板极度向后、向上延伸成宽大的叶片状,模拟枯叶,是极致的拟态高手。
    • 角蚱: 前胸背板上有向前或向后的尖角状突起,形态怪异。

刺翼蚱科:

  • 特征: 前胸背板侧叶向两侧扩展成刺状或薄片状。后足腿节常有叶状扩展。
  • 代表种类: 各种形态奇特,具有叶状或刺状突起的种类,模拟环境中的碎片或小枝叶。
形态各异的关键点总结
  • 体型大小: 从几毫米的小蚱到超过10厘米的巨蝗(如棉蝗)。
  • 身体形状: 流线型(飞蝗)、粗壮笨拙(癞蝗)、矮胖菱形(蚱科)、极度扁平(叶背蚱)。
  • 体表质感: 光滑、有刻纹、密布颗粒或瘤突(癞蝗)、有刺或角状突起(角蚱、部分蝗虫)。
  • 颜色与斑纹:
    • 保护色:绿色(草丛)、黄褐色/灰褐色(枯草、沙地)。
    • 警戒色:鲜艳的胫节(花胫绿纹蝗)、后翅鲜艳色斑(棉蝗)。
    • 拟态:模拟枯叶(叶背蚱)、地衣、苔藓、树枝碎片(各种刺翼蚱、菱蝗)。
  • 头部: 圆锥形(剑角蝗)、锥状下倾(锥头蝗)、正常。
  • 触角: 剑状(剑角蝗)、丝状(斑腿蝗)、棒状(毛足棒角蝗)、非常短小(蚱科)。
  • 前胸背板: 正常、有脊或沟(小车蝗)、极度发达覆盖腹部并形成各种突起(蚱科)。
  • 翅膀:
    • 发达善飞(飞蝗、沙漠蝗)。
    • 短小仅覆盖部分腹部(小车蝗)。
    • 极度退化或无翅(许多蚱科)。
    • 前翅拟叶(叶蝗)。
  • 后足: 发达善跳(几乎所有),腿节有斑纹(斑腿蝗),胫节有鲜艳颜色或密毛。
认识几种?关键特征助你识别 看到大群迁徙、遮天蔽日、吃光庄稼的蝗虫? 很可能是沙漠蝗东亚飞蝗(群居型)。 看到草丛里尖尖头、触角像扁剑的绿色或褐色蝗虫? 可能是中华剑角蝗短额负蝗看到体型巨大、绿色、后翅有红边的蝗虫? 可能是棉蝗看到背上有一条黄线的粗壮褐色蝗虫? 可能是黄脊阮蝗日本黄脊蝗看到灰褐色、全身长满疙瘩、行动缓慢的“石头”蝗虫? 可能是笨蝗(癞蝗)。 看到前翅很短、有暗斑、在沙地上跳的蝗虫? 可能是亚洲小车蝗看到体型很小、身体粗短像菱形、背上有“屋顶”覆盖的“小蚂蚱”? 很可能是日本蚱或其它蚱科成员。 看到像一片枯叶一样趴在树枝或叶子上的“怪物”? 那可能是拟态大师叶背蚱看到后足胫节是亮蓝色、红色或黄色的小蝗虫? 可能是花胫绿纹蝗。 结语

全球的“蚱蜢”世界远比你想象的更加丰富多彩!从引发灾难的沙漠飞蝗,到拟态枯叶的叶背蚱,再到身披铠甲的笨癞蝗,它们以惊人的多样性和适应性遍布除南极洲以外的各个角落。了解它们的不同形态和习性,不仅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更能帮助我们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下次在草地、田野或林间看到这些小生物,不妨停下来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你能认出哪一种奇妙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