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目标
- 聚合优良性状: 例如,将高产、抗病、耐热、荚形美观、口感好、纤维少等不同亲本的优点集中到一个新品种上。
- 创造遗传变异: 通过基因重组,产生超越亲本的新性状组合。
- 选育稳定品种: 经过多代选择和纯化,获得遗传性状稳定一致的新品种。
杂交育种主要步骤详解
明确育种目标:
- 这是育种工作的起点和方向。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生产问题(如主要病害、虫害、逆境)和现有品种的不足,确定新品种应具备的关键性状。例如:
- 高产稳产
- 对主要病害(如枯萎病、病毒病、疫病)的抗性
- 对主要虫害(如蚜虫、棉铃虫)的抗性/耐性
- 耐高温、干旱或低温等非生物胁迫
- 荚果颜色(深绿、翠绿)、形状(五角形、六角形、长圆锥形)、长度、横径、棱角清晰度等外观品质
- 口感嫩度、纤维含量、粘液质含量等食用品质
- 早熟性或特定季节的适应性
- 耐贮运性
亲本材料的选择与评价:
- 广泛收集种质资源: 收集国内外不同来源的秋葵品种、地方种、野生近缘种和育种材料,建立资源圃。
- 系统鉴定与评价: 在目标环境下(如目标种植区域),对收集的资源进行多年多点的田间试验,详细调查记录所有与育种目标相关的性状表现(农艺性状、品质性状、抗病虫性、抗逆性等)。这是选择最佳亲本组合的基础。
- 亲本选择原则:
- 互补性强: 两个亲本在目标性状上应具有互补性。例如,一个亲本高产但易感病,另一个亲本抗病但产量中等;一个亲本荚果美观但纤维多,另一个亲本口感好但外观一般。
- 优点多,缺点少: 尽量选择综合性状优良、缺点少且不严重的材料作为亲本。
- 遗传差异适当: 亲本间需有一定的遗传差异,以产生丰富的遗传变异。但差异过大可能导致杂交不亲和或后代分离过大、难以稳定。地方品种与优良品种、不同生态类型品种间杂交常被采用。
- 一般配合力高: 通过测交或历史数据,了解亲本将其优良性状传递给后代的能力(配合力)。
- 花期相遇: 确保选定的父本和母本能同时在当地环境下正常开花,或可通过调节播种期实现花期相遇。
杂交组合设计:
- 根据亲本评价结果和育种目标,科学设计具体的杂交组合(哪个品种作母本?哪个作父本?)。通常采用单交(A x B),有时也采用回交((A x B)x A)或复合杂交((A x B)x C)等更复杂的模式。
- 确定母本: 一般选择在当地适应性好、结荚能力强、易于进行人工去雄和授粉操作的品种作母本。父本则重点考虑其需要传递的特定优良性状(如抗病性、特殊品质)。
杂交操作(人工控制授粉): 这是杂交育种的核心环节,需要精细操作。
- 隔离: 在杂交前或杂交期间,必须对母本植株(或花序)进行严格的物理隔离,防止非目标花粉污染。常用方法:
- 套袋隔离: 在母本花朵开放前(花蕾阶段),用硫酸纸袋或专用纱网袋套住整个花蕾或花序。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 网室/温室隔离: 将亲本植株种植在隔离网室或温室中进行杂交。
- 母本去雄:
- 时机: 在母本花朵开放前1天下午(通常是花冠即将伸出萼片、颜色由绿转黄但尚未张开时)进行。
- 方法: 小心地用镊子剥开花蕾(注意不要伤及雌蕊),仔细去除花药囊(雄蕊)。秋葵是两性花(一朵花里既有雄蕊也有雌蕊),去雄必须彻底干净,避免自交。去雄后立即套袋隔离。
- 父本花粉采集:
- 时机: 在父本花朵开放散粉时(通常是当天上午)进行采集。
- 方法: 摘取父本刚开放的新鲜花朵,带回室内或在田间,用镊子夹取带有花粉的花药,或轻轻抖动花朵将花粉收集到干净的容器(如培养皿、小纸袋)中。花粉最好随采随用,活力最高。
- 人工授粉:
- 时机: 在母本花朵柱头成熟、有粘液分泌、具有接受花粉能力时进行。通常在去雄后次日上午(8-10点) 最佳。
- 方法: 取下母本花朵上的隔离袋,用毛笔、橡皮头或镊子夹取父本花粉,轻轻、均匀地涂抹在母本花朵的柱头上。操作要迅速,避免污染。授粉后立即重新套好隔离袋。
- 标记与记录: 在授粉后的花朵或花柄上挂标签,清晰注明:母本名称 x 父本名称、授粉日期、操作者。同时做好详细的田间记录。
- 授粉后管理: 授粉后几天内注意观察,防止袋子破损或脱落。待幼荚开始膨大后(表明杂交成功),可以小心地取下隔离袋(注意保护幼荚),让果实正常发育。加强肥水管理,保证杂交果荚充分发育成熟。
杂交后代的处理与选择(关键且耗时):
- 收获成熟的杂交果荚(F0),单独脱粒、保存,得到F1代种子。
- F1代(杂交一代):
- 播种F1代种子。由于基因的显性效应,F1代植株通常表现整齐一致,且可能表现出杂种优势(生长旺盛、产量高等)。
- 主要任务: 验证杂交是否真实成功(观察是否具有双亲的特征),淘汰伪杂种。一般不进行严格选择(除非有严重缺陷),主要目的是收获F2代种子。重点考察其优势表现,为后续世代选择提供参考。
- F2代及以后世代(分离世代):
- 播种F2代种子。这是遗传性状发生剧烈分离的世代,植株间在几乎所有性状上都表现出广泛的变异。
- 主要任务: 单株选择。这是最关键的选择世代之一。根据育种目标,在田间进行严格筛选,选择那些综合表现优良(如株型好、抗病、结荚多、荚形好)或具有突出目标性状的单株。选择数量要大(几百甚至上千株),以保证遗传基础。选中的单株单株收获、单株脱粒、编号保存。
- F3代: 将F2代选中的每个单株的种子种成一行(称为一个系统或株系)。在系统内和系统间继续进行单株选择。选择标准更严格,重点考察株系内的一致性(好的株系内植株应比较整齐)和优良单株的表现。继续单株收获优良单株。
- F4-F6代(纯化与稳定世代):
- 继续采用类似的程序:种植株系 -> 在系内和系间选择优良单株 -> 单株收获。
- 随着世代推进,基因型逐渐纯合,性状趋于稳定。选择的重点从单株转向系统(株系) 的表现。优良株系内植株整齐度高,主要性状基本稳定一致。
- 在F5或F6代,对表现突出、性状稳定一致的优良株系,可以进行混收(将株系内所有优良单株的种子混合收获),或选择几个典型单株分别收获,升级进行品系比较试验。
- 选择方法:
- 系谱法: 最常用方法,如上所述,从F2代开始进行连续单株选择,并详细记录各单株的系谱关系。优点是可追溯遗传来源,缺点是工作量大。
- 混合法: 在F2-F4代不进行选择或只进行粗略的混合选择(如淘汰明显劣株),待性状基本稳定后(F5或更高代)再进行单株选择。优点是节省前期劳力,适用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选择,缺点是延长育种年限且无法追溯优良单株来源。
- 派生系统法/单粒传法: 是系谱法和混合法的折中或改良,各有适用场景。秋葵育种中系谱法应用最广。
品系比较试验与区域试验:
- 将稳定下来的优良品系(F6或更高代)与对照品种(当地主栽品种)一起进行多点、多年的品系比较试验。
- 评价内容: 全面评价品系的农艺性状、产量、品质、抗病性、抗逆性、适应性等。进行严格的统计分析,筛选出显著优于对照品种的品系。
- 区域试验: 通过品比试验的优良品系,需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的区域试验,在更广泛的生态区域和不同年份进行测试,进一步验证其适应性、稳定性和丰产性。
品种审定(登记)与推广:
- 通过区域试验并达到审定标准的优良品系,可申请品种审定(主要农作物)或品种登记(非主要农作物,秋葵通常属于登记范畴)。
- 提交完整的育种报告、区域试验报告、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报告等材料。
- 品种通过审定或登记后,获得正式品种名称,方可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同时进行原种和良种生产,建立种子繁育体系。
现代技术辅助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利用与目标性状(如抗病基因、品质基因)紧密连锁的DNA分子标记,在早期世代(甚至苗期)对单株进行基因型选择,不受环境影响,大大提高选择效率和准确性,缩短育种年限。尤其适用于抗病性等难以在田间精准鉴定的性状。
- 设施农业技术: 利用温室、大棚进行加代繁殖(一年种植2-3代),加速育种进程。
- 组织培养: 用于种质资源保存、快速繁殖优良单株或克服远缘杂交障碍(如与野生秋葵的杂交)。
- 精准表型鉴定: 利用图像识别、光谱分析等技术对植株生长、生理、品质等性状进行高通量、无损检测。
成功案例(思路)
以培育一个“高产、抗枯萎病、荚果深绿、五角形、纤维少”的秋葵品种为例:
亲本选择:- 母本(A):高产、荚果品质好(深绿、五角形、纤维少),但对枯萎病敏感。
- 父本(B):高抗枯萎病,产量中等,荚果外观或口感略逊。
杂交: A x B。
后代选择:- F1:验证杂交种,观察优势,混收。
- F2:大规模种植(数千株)。关键选择世代:
- 首先在苗期或花期利用分子标记对抗枯萎病基因进行筛选,淘汰感病单株。
- 在结荚期,重点选择荚果颜色深绿、五角形明显、结荚多、植株健壮的单株。兼顾株高、分枝性等。
- 收获时,对初选单株的嫩荚进行口感品尝(纤维含量评估),淘汰纤维多的单株。
- 最终精选数百个优良单株,单株收获。
- F3-F5:按系谱法继续种植株系。在株系内继续选择目标性状优良且一致的单株,同时淘汰整体表现差的株系。重点考察产量潜力、抗病性稳定性、荚果整齐度。在F5/F6代,筛选出多个性状稳定一致的优良株系。
品比与区试: 优良株系进入品比试验(与A品种、B品种和当地主栽对照比较),进行2-3年多点试验,确认其综合性状优势。
审定推广: 通过试验的品系申请品种登记,命名为(例如)‘抗丰五号’,进行大面积推广。
关键挑战与注意事项
- 工作量大、周期长: 传统杂交育种从杂交到品种推出通常需要8-12年甚至更久。需要耐心和持续投入。
- 环境互作: 性状表现受环境影响大,需多年多点评价。
- 基因连锁累赘: 目标优良基因可能与不良基因连锁,需通过多代选择和重组打破。
- 严格隔离: 杂交操作和原种繁殖过程中,防止生物学混杂至关重要。
- 详细记录: 从亲本选择到后代选择的每一步都必须有详尽的田间记录和系谱记录。
总结
秋葵杂交育种是一个融合了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病理学、统计学和农艺学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在于科学选择亲本、精准实施人工杂交、在分离世代中基于育种目标进行严格而有效的选择(结合现代分子技术)、以及通过多年多点试验验证品种价值。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精细操作和科学分析的过程,最终目标是培育出能够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需求的优良秋葵新品种。分子标记等现代技术的应用正日益成为提升秋葵育种效率和精准度的关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