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机械化采收的主要难点
土壤条件复杂:
- 难点: 甘薯生长在土壤中,土壤的质地(沙土、壤土、黏土)、湿度、板结程度、石块含量、杂草根系缠绕情况等差异巨大。黏重、过湿或过干、板结、多石块的土壤会极大增加挖掘阻力,导致薯块损伤、泥土分离困难、机器堵塞甚至损坏。
- 应对:
- 土壤管理: 选择疏松、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轻壤土种植。深耕细耙,打破犁底层,减少土壤板结。收获前适当控制灌溉,使土壤湿度处于适宜范围(通常认为土壤含水率在15%-20%左右较理想,手握成团,落地即散)。
- 适时收获: 避免在雨后土壤过湿或极度干旱时收获。根据天气预报选择连续晴好天气操作。
- 清理地块: 收获前尽量清除田间大石块、大土块和粗壮杂草,减少阻碍。
薯块损伤风险高:
- 难点: 甘薯薯皮薄嫩,易擦伤、磕碰伤、挤压伤、切割伤。损伤不仅影响外观和商品价值,更易导致储存期腐烂变质。机械化过程中的挖掘、输送、分离、收集等环节都可能造成损伤。
- 应对:
- 优化设备设计: 选择具有缓冲、减震设计的设备(如橡胶输送带、软质收集箱、缓冲辊)。挖掘铲、输送链、分离辊等关键部件边缘应光滑圆润。
- 精准控制深度和角度: 确保挖掘深度合适(稍深于薯块分布层),避免铲刃直接切割薯块。调整挖掘角度减少对薯块的冲击。
- 降低落差: 尽量减少薯块在输送、转运过程中的自由落体高度。在落料口设置缓冲滑槽或软垫。
- 合理速度: 避免机器行进速度和内部输送速度过快,给薯块与泥土分离、薯块之间缓冲留出时间。
- 轻柔分离: 采用振动筛、指状辊、气流等相对温和的方式进行泥土和薯蔓分离,避免剧烈拍打或挤压。
薯蔓、杂草缠绕与分离困难:
- 难点: 茂盛的薯蔓和杂草极易缠绕在挖掘铲、输送链、分离辊等部件上,导致堵塞、效率下降、甚至机器损坏。有效分离薯块与薯蔓/杂草而不损伤薯块是关键技术难点。
- 应对:
- 收获前处理: 强烈推荐进行割蔓处理! 在机械收获前1-3天,使用专门的甘薯割蔓机或旋转式割草机将薯蔓割除并移出田间或粉碎还田(粉碎还田需确保不影响后续挖掘和分离)。这能极大缓解缠绕问题。
- 设备自带割蔓/切蔓装置: 选择配备前置割蔓刀或切蔓辊的收获机,在挖掘前先将薯蔓切断。
- 高效的分离装置: 选择配备指状分离辊、弹齿式分离器、螺旋滚筒分离器等高效分离装置的收获机。这些装置能有效抖落泥土并撕扯分离缠绕的薯蔓杂草。
- 人工辅助: 在机器堵塞时及时停机清理缠绕物。
薯块分布不均与深度不一:
- 难点: 不同品种、不同地块、甚至同一垄内的甘薯,其结薯深度、薯块大小和分布范围(垄形)可能存在差异。固定参数的机器难以适应所有情况,可能导致漏挖或挖掘过深损伤薯块。
- 应对:
- 设备可调性: 选择挖掘深度、挖掘宽度(垄距)、分离强度等关键参数可方便调节的收获机。操作前根据田间实际情况进行精确调整。
- 标准化种植: 推广标准化起垄种植模式(垄高、垄宽、行距一致),便于机械化作业。选择结薯集中、薯形规整的品种。
收获效率与完整率/清洁率的平衡:
- 难点: 追求高速度往往意味着泥土分离不彻底(薯块带泥多)、薯蔓杂草残留多、或者薯块损伤增加。反之,追求高清洁率和低损伤率又会降低作业速度。
- 应对:
- 设备性能: 选择设计合理、分离效率高的成熟机型。
- 操作优化: 根据土壤条件、薯蔓情况、薯块大小等,找到最佳的行进速度和内部工作部件(如振动筛频率、风机风速)的匹配参数。
- 适当牺牲部分效率: 在土壤黏重、薯蔓多或对薯块品质要求极高(如种薯)时,适当降低作业速度以保证质量和减少损失。
设备投资与维护成本:
- 难点: 高效、低损的甘薯收获机价格相对较高,且结构相对复杂,维护保养要求高,对小规模种植户构成经济压力。
- 应对:
- 合作社/服务组织: 通过合作社或农机服务组织统一购买,提供社会化服务,分摊成本。
- 政府补贴: 关注国家和地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 选择合适的机型: 根据自身种植规模和经济实力,选择性价比合适的机型(如小型牵引式或悬挂式)。
- 加强维护: 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日常保养和维护,延长设备寿命,降低故障率。
收获设备选择
主要类型:
- 牵引式甘薯收获机: 由拖拉机牵引,动力由拖拉机PTO提供。结构相对简单,价格适中,适应性较广(有不同幅宽可选)。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类型。分为振动筛式和升运链式两种主流分离方式。
- 悬挂式甘薯收获机: 直接悬挂在拖拉机后部,结构更紧凑,转弯半径小,适合小地块。但幅宽和作业效率通常低于同级别牵引式。
- 自走式甘薯联合收获机: 自带动力和行走系统,集成挖掘、分离、收集(有时包含清选、分级)功能于一体,自动化程度和效率最高,损伤率控制较好。但价格昂贵,主要适用于大型农场或专业服务组织。通常具备强大的割蔓/切蔓功能。
选择关键因素:
- 种植规模与地形: 大规模平整地块选牵引式或自走式;小规模、小地块或丘陵地选悬挂式或小型牵引式。
- 土壤条件: 沙壤土适应性广;黏重土壤需选择挖掘和分离能力强的机型(如升运链式或带强力振动/指辊分离的),并确保拖拉机有足够牵引力。
- 薯蔓处理方式: 如果计划人工割蔓或粉碎还田,对收获机自带割蔓功能要求可降低。否则,必须选择带前置高效割蔓/切蔓装置的机型。
- 损伤率要求: 对商品薯尤其是高端市场或种薯,优先考虑分离方式更柔和、输送环节缓冲设计好的机型(如升运链式通常比振动筛式损伤略低,自走式控制最好)。
- 预算: 牵引式/悬挂式经济实惠;自走式投入大。
- 拖拉机配套性: 牵引式/悬挂式需匹配拖拉机的功率(PTO输出功率和牵引力必须满足要求)和液压输出(如有液压调节需求)。
- 品牌与服务: 选择信誉良好、售后服务网络健全的品牌,确保配件供应和维修便利。
操作技巧
收获前准备:
- 割蔓: 提前1-3天完成割蔓并移走或粉碎(粉碎要彻底)。
- 检查土壤湿度: 确保土壤湿度适宜。过湿可晾晒,过干可少量喷水(需谨慎)。
- 清理地块: 移除可见的大石块、硬土块、粗壮杂草根。
- 设备检查与调整:
- 全面检查各部件紧固、润滑、磨损情况(特别是挖掘铲、链条、输送带、分离辊/筛、刀具)。
- 精确调整挖掘深度: 根据垄高和结薯深度,调整限深轮或仿形机构,确保挖掘铲入土深度比薯块主要分布层深5-10cm左右,避免过浅漏挖或过深增加阻力和损伤。务必在田间实际试挖调整!
- 调整挖掘宽度(垄距): 确保机器行距与种植垄距匹配,挖掘铲或开沟器能对准垄中心。
- 调整分离装置: 根据土壤黏度、湿度和薯蔓残留量,调整振动筛频率/振幅、指辊转速/间隙、风机风速等,以达到最佳泥土分离效果和最低薯块损伤。初始设定参考说明书,田间微调。
- 调整输送速度/收集装置: 确保输送平稳,收集箱(筐)放置位置合理,减少落差。
田间作业操作:
- 对行准确: 起步时确保机器对准垄行,行进中保持直线行驶,避免错行导致漏挖或伤薯。可使用划印器或导航辅助。
- 匀速行驶: 保持稳定且合适的作业速度。速度过快导致分离不净、损伤增加;速度过慢降低效率。初始速度宜慢,根据分离效果和薯块情况(观察收集端)逐步调整到最佳状态。黏重土壤或薯蔓多时需降低速度。
- 关注作业状态: 操作员需时刻注意:
- 挖掘深度是否稳定、一致。
- 有无堵塞迹象(声音异常、振动加大、泥土薯块堆积)。
- 泥土分离效果(薯块带泥多需加强分离或降速)。
- 薯蔓杂草分离情况(缠绕多需清理或检查割蔓效果/分离装置)。
- 薯块损伤情况(破损多需检查各环节、降速、调整)。
- 及时处理堵塞: 一旦发现堵塞,立即停车,切断动力,然后反向运转或人工小心清除堵塞物。严禁在机器运转时用手掏!
- 地头转弯: 在到达地头前提前提升收获装置,转弯时避免收获部件触地。转弯半径要足够大。
- 收集与转运: 及时清空收集箱(筐),避免堆积过高造成挤压伤。转运薯块时轻拿轻放,使用周转箱或软质容器,避免直接倾倒。尽快将薯块运至阴凉通风处摊晾,进行去土、分选、剔除病伤薯。
作业后维护:
- 彻底清理机器上残留的泥土、薯蔓、杂草。
- 检查各部件磨损情况,及时更换易损件(挖掘铲、链条链节、筛网、橡胶件等)。
- 对运动部件进行润滑。
- 将机器停放在干燥、避雨的地方。放松输送带等张紧部件(如适用)。
总结
甘薯机械化采收的成功,是品种选择、标准化种植管理(尤其是土壤和垄形)、适时的割蔓处理、选择合适的收获机械、以及精细化操作共同作用的结果。充分认识难点,采取针对性的土壤管理和农艺措施,根据自身条件科学选型,并在操作中严格遵守规程、注重细节调整(特别是深度、速度和分离强度),是最大程度发挥机械效率、降低薯块损伤、提高收获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对于新购设备或在新地块作业,小范围试收和参数调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